为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与各学院特色专业的融合,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10月 14日,劳动教育教研室前往智能制造与航空学院怀德楼103室开展走访调研。大数据学院副院长李昂、教研室主任王芷依、教学秘书黄一凡、智能制造与航空学院副院长魏思东及相关人员参与了本次交流,围绕无人机应用、农业机械自动化、专业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聚焦专业特色,拓展劳动教育场景
在走访中,双方重点围绕无人机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交流。智能制造与航空学院在无人机领域成果颇丰,其应用场景涵盖航拍实践与农业喷洒农药作业,将工科技术与农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服务农业生产的劳动意识。
此外,针对农业用具小型机械自动化作业(农具改进) 方向,双方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立足农业生产痛点,开展农具改进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劳动技能与创新思维。
二、多专业联动,构建 “学科 +劳育 +美育” 融合体系
调研中,智能制造与航空学院的多个专业展示了劳动教育的多元探索。
机械电子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系统化建设中,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电子控制等核心知识时,会通过设备拆装调试、工程项目实操等劳动实践,把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逐步构建起严谨的工程思维,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最终实现工程专业能力与劳动素养的协同培育。
工业工程:以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工业工程大赛” 等专业赛事为重要依托,构建 “以赛促劳” 的实践育人路径。学生在参与赛事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工业工程的系统优化、流程改善等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需通过方案设计、模型搭建、数据验证等一系列动手实践环节深化劳动体验。这种以竞赛为载体的实践模式,让学生在攻克专业难题的同时,切实提升劳动技能、强化劳动认知,实现工业工程专业能力与劳动素养的同步锻造。
车辆工程:分阶段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大一侧重创意劳动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车辆模型设计、机械结构创意搭建等活动,培养基础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大二、大三则结合专业特色聚焦 “农业改革” 方向,同时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从农场痛点问题切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劳动成果,实现劳动教育与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的深度融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过分组讨论 “如何减轻农业劳动负担” 等课题,将劳动教育融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问题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强化劳动意识,提升解决实际劳动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研讨中,不仅会结合机械结构设计、自动化控制等专业知识分析工业生产中的劳动痛点,还能在思考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逐步提升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劳动问题的能力,实现专业思维与劳动意识的协同培养。
机器人工程:通过引导学生将机器人编程、机械结构设计、自动化控制等核心技术,应用于解决工业生产、民生服务等场景中的劳动痛点,比如研发辅助装配的工业机器人、优化仓储物流的分拣机器人等。这种结合不仅让学生在开发与调试机器人的过程中深化专业能力,更能让他们在推动劳动方式智能化升级的实践里,理解技术赋能劳动的价值,为劳动教育的智能化发展注入专业动能。
无人机与飞行器设计:将无人机专业教学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以航拍实践夯实技术基础,以农业农药喷洒作业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学生在操控无人机完成田间植保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把工科理论转化为熟练的专业实操能力,更能在亲身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体验里,深刻理解劳动价值,逐步养成服务乡村、助力农业的劳动意识,实现专业技能提升与劳动素养培育的双重目标。
这些专业的实践充分体现了 “学科 +劳育 +美育” 的融合理念,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劳动实践与美学感知中全面发展,相关成果也将以征文等形式进一步总结推广。
三、深化合作,共促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次走访为劳动教育教研室与智能制造与航空学院搭建了深度合作的桥梁。双方后续将在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共享、赛事联动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挖掘智能制造与航空学院各专业劳动教育资源,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更多兼具专业技能与劳动精神的高素质工科人才。
通过此次走访,我们看到了劳动教育与工科专业融合的广阔前景。未来,劳动教育教研室将继续走访各学院,挖掘特色、整合资源,为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不断探索前行!

